SDGs

海洋塑膠汙染失控,九十多國齊推減產迫在眉睫 敦促臺灣停止石化擴產

<<<海洋塑膠汙染已成全球現急迫危機>>>
海洋中塑膠汙染每年持續攀升,對生態、生計與人類健康造成深遠衝擊。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2022年報告,全球每年生產塑膠約三億九千萬公噸,其中逾一千一百萬公噸漂入海洋,形成「塑膠湧浪」。微塑膠累積效應已在魚類及貝類體內被驗出,人體經海鮮攝入的塑膠微粒恐導致內分泌干擾與慢性發炎風險增高(UNEP 2022)。2025年6月於法國尼斯(Nice)舉行的聯合國海洋大會上,逾九十個會員國簽署《尼斯宣言》(“The Nice wake up call for an ambitious plastics treaty”),呼籲制定全球性減少初級塑膠聚合物(primary plastics)的生產與消費目標,強調源頭減量是最具成本效益的終結塑膠汙染方式(French Ministry for the Ecological Transition, 2025)。

<<<深化石燃料驅動塑膠生產失控機制>>>
塑膠危機的根源來自於化石燃料巨頭的擴張策略。塑膠本質上是石油與天然氣裂解(cracking)產物,以乙烯(ethylene)等單體再聚合而成。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統計,2021年全球新建六座大型裂解廠,新增乙烯年產能超過二千萬公噸(IEA 2022)。臺灣則在去年核准中油「新四輕」裂解廠擴建案,預計年增產乙烯八十萬公噸,將大幅推升國內塑膠原料供應,與政府現行減塑目標背道而馳。綠色和平國際專案負責人Graham Forbes指出:「若不從生產端減量,就無法終結塑膠汙染。」(Greenpeace International, 2025)而綠色和平臺北辦公室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也批評,「一方面喊減塑,另一方面卻擴建石化設施,等同自我矛盾。」事實上,塑膠生產過程排放大量溫室氣體(GHG),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估計,至2050年塑膠產業碳排將占全球二成以上(IPCC 2022),對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目標(SDG13 氣候行動)形成雙重壓力。

<<<減塑策略推行方式與未來願景全面>>>
全球已有逾九十五國政府公開支持《全球塑膠公約》談判,下一步是2025年8月在日內瓦舉行的INC-5.2會議能否將宣言轉化為有約束力的協議。對臺灣而言,可行策略包括:推動塑膠瓶罐押金回收制度(deposit-return scheme),提高回收率至九成以上;強化「生產者延伸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EPR),要求產業承擔廢棄回收與處理成本;針對非必要一次性包材立法禁用,並鼓勵公共機構優先採購可重複使用包材。預期效益為每年減少初級塑膠需求約十五萬公噸,避免逾一千噸微塑膠輸入海洋。潛在風險則有石化業者可能以「化學回收」(chemical recycling)炒作綠色洗牌(greenwashing),誤導公眾與決策者。建議政府須訂明技術檢驗標準,嚴防此類假永續方案。最後,留給讀者思考:你認為臺灣在減塑路上最該加強的環節是什麼?歡迎留言分享。

(本報導參考資料:UNEP 2022《全球塑膠趨勢報告》、IEA 2022能源展望、IPCC 2022氣候變遷評估報告、French Ministry for the Ecological Transition 2025《The Nice wake up call for an ambitious plastics treaty》、Greenpeace International 2025新聞稿、Plasticstreaty.org聲明)(SDG12、SDG13、SDG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