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和平與包容的重要性與挑戰面
多年來,全球持續面臨恐怖主義、社會衝突與政府失職等挑戰,根據聯合國經濟及社會事務部(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DESA)2023年報告指出,全球約有43起持續衝突中,影響超過1億人生活品質(聯合國經濟及社會事務部,2023)。而2023年全球和平指數(Global Peace Index, GPI)顯示,平均安全評分為3.34(滿分5分,分數越高代表越不和平),較2022年微幅惡化(Institute for Economics & Peace,2023)。對關注永續發展的行動者來說,和平與包容不只是理想,更是社會穩定與經濟成長的基礎。當正義與法治機制不健全時,社會矛盾易以暴力或歧視方式表現,使得國家難以落實SDG16「和平、正義與強大機構」(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6)。
破壞性衝突形成的深層因素及機制
衝突往往源於政治排斥、資源分配不均與制度弱化等結構性因素。如世界正義工程(World Justice Project, WJP)2022年「法治指數(Rule of Law Index, ROLI)」分析,超過60個國家法治得分低於0.4,反映司法不獨立與執法不公平問題(WJP,2022)。此外,種族與宗教差異在缺乏有效對話機制時,更容易成為張力點。在天然資源豐富卻缺乏透明管理的地區,如剛果(金)礦產開採引發的地方武裝衝突,就凸顯了國際企業欠缺監督導致強權介入與當地社群資源爭奪間的惡性循環。若不追根究柢地從治理、法制與經濟結構面一併改革,和平只能是短暫的過渡狀態。
推動包容與正義的可行策略與展望
要實現SDG16,建議從以下三方面著手:第一,強化基層司法與社區調解機制,利用數位平台提升弱勢族群的司法可及性,預計可降低30%的司法財務門檻;第二,推動政府與民間監督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透過透明審計與公開資料庫減少貪汙案例;第三,增進青年參與與教學培力,培養跨文化對話與多元共識。風險在於,若未同步強化網路安全與隱私保護,數位工具可能成監控利器,建議採行分層授權與加密傳輸等技術。您認為在本地社區中推動何種和平倡議最能凝聚不同立場的共識?(SDG16: 和平、正義與強大機構)
邀請連結: https://永續觀察家.tw/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