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塑膠污染觀察:95國齊聲減產呼籲政府立即積極行動維護海洋生態

全球塑膠污染的現況與影響概覽篇
在法國尼斯舉行的聯合國海洋大會(United Nations Ocean Conference, UNOC)上,超過90個會員國簽署《尼斯宣言》(The Nice wake up call for an ambitious plastic treaty),明確指出減少初級塑膠聚合物(primary plastic polymers)生產與消費是終結海洋塑膠污染最具成本效益的解方。根據Jambeck等人於Science期刊(2015)發表之研究,2015年約有1100萬噸塑膠廢棄物流入海洋,佔全球塑膠污染來源的重要比例。Geyer等學者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2017)報告指出,2015年全球塑膠生產量達3.69億噸,其中僅9%獲得回收利用,其餘多半進入掩埋場或自然環境。海洋塑膠不僅破壞珊瑚礁、生物棲地,也經微塑膠(microplastics)形式透過食物鏈累積;《Nature》期刊(2020)發現全球73%的海洋魚類樣本含有微塑膠,對人類健康潛在長期影響仍待深入研究。聯合國環境署(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2021年報告指出,海洋塑膠污染每年造成近130億美元經濟損失,涵蓋清潔、修復及漁業產能衰退成本。臺灣2022年塑膠廢棄量約15萬噸(環保署統計),在東亞地區居高不下,顯示國內減塑行動刻不容緩。

全球塑膠污染產生的成因與機制詳解
塑膠原料多來自石油和天然氣裂解,屬化石燃料衍生品;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2022年報告預測,2030年前塑膠原料需求將成長25%,凸顯行業高速擴張。僅2019年全球就新增逾1億噸塑膠生產能力,主因在於化石燃料企業將塑膠視作利潤新高地。臺灣經濟部去年批准中國石油公司(CPC Corporation, Taiwan)「新四輕」輕油裂解廠擴建案,預計年增乙烯(ethylene)產能逾150萬噸,將直接提升初級塑膠聚合物製造量,一邊推動減塑、一邊擴建石化設施形成政策矛盾。下游消費端,包裝一次性使用習慣普遍,回收率低且再生體系尚未完善,造成廢塑流向依賴掩埋或焚化。當前再生技術多聚焦熱解與機械回收,難以處理複合材質與染色塑膠,形成「降解瓶頸」。因此,全球談判《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時,焦點放在源頭減量與設計改革,以健全循環經濟體系。

可行策略與未來展望及風險應對篇
首要策略為推動生產者延伸責任制(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EPR),要求業者承擔產品回收及再製設施建置成本。歐盟《一次性塑膠指令》(Single-Use Plastics Directive)實施後,塑膠瓶迴收率自2019年的68%提升至2023年的80%以上,成效顯著。其次,可在零售端設置補貼式多次填充(refill)及循環容器(reusable container)體系,並結合電子標籤或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追蹤塑膠流向,提升透明度。預估若臺灣於2030年前將初級塑膠使用量減少30%,可減少約45萬噸碳排放,助力淨零轉型。潛在風險包括反彈效應(rebound effect),如清洗多次使用容器導致更多水電消耗,或中小企業因成本提升轉向其他更難回收材質。建議政府同步提供稅收減免與技術補助,建立再生塑膠品質標準,並推動公私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協助企業與社區共同參與。您認為推動哪一項策略最能喚起全民減塑意識?

(SDG 12、SDG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