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永續議題的現況與影響全剖析
近年全球塑膠生產量飛速攀升,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2022年報告,2021年全球塑膠產量已達3.9億公噸,居高不下。臺灣政府去年核准中油新四輕輕油裂解廠(steam cracker)擴建案,將乙烯(Ethylene)產能自35萬公噸提升至100萬公噸,3倍擴產,與國際倡議「減少塑膠生產與消費」大方向背道而馳。塑膠製品使用期限短、難以分解且易碎成微塑膠(microplastics),海洋生態及健康風險與日俱增,每年有超過八百萬公噸廢棄物流入海洋,也造成漁業、旅遊及公共衛生成本暴增。對關注永續生活的您來說,塑膠浪潮不只是一時目光,更攸關我們下一代的生存環境。
塑膠污染問題產生原因與機制探究
造成塑膠嚴重污染的主因包括線性生產模式、政策落差與企業補貼扭曲。臺灣政府一面要求大眾減塑、推廣資源回收,一面卻通過石化產能擴建,讓原料成本下降、使用意願攀升,形成矛盾。至於技術機制,主流回收系統僅能處理約20%的廢塑料,殘餘多數進入焚化或掩埋,不但浪費資源,也產生二次污染。此外,全球已有97國在《全球塑膠公約》談判中支持設立生產上限,中國、美國尚未表態,臺灣卻選擇擴大產能,恐讓國際社會將臺灣視為石化擴張同路人。若政府不願意正視這種結構性矛盾,只靠民間自發、輕量化包裝,效果恐怕是「杯水車薪」,甚至成為塑膠工業推進的無心吹哨人。
可行的解決策略與未來展望的探索
面對塑膠氾濫,臺灣可借鏡歐盟《塑膠廢棄物指令》(Single-Use Plastics Directive),採取生產上限立法(production cap),將新塑膠料年產量控制在既定排放路徑中,並配合延伸生產者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EPR)機制。具體策略包括:一、設立生產配額與交易平台,推動產業自律;二、提供回收再製補貼、研發綠色包材稅賦優惠;三、鼓勵企業採用裸裝(naked packaging)、重複使用容器(reusable packaging),並建置公共回收再充填站。預期效益除了減少一次性塑膠依賴,也能帶動綠色經濟成長,提升循環產值。不過,若缺乏透明監管與配套資源,可能陷入綠色漂白(greenwashing)的陷阱,由企業打擦邊球或將成本轉嫁消費者。為此,政府需結合監察機關、學術界定期稽核成果,並設立公民參與平台,讓民眾與NGO共同行使政策督導權。
最後,塑膠減產不僅是環境部的責任,也是每位公民與企業的共同課題。你認為臺灣該如何在減塑與經濟發展間取得關鍵平衡?歡迎留言分享見解,攜手翻轉塑膠命運!
邀請連結: https://www.sustainobserver.org/invite
(SDG目標12、SDG目標14)